怎么把中央的钱花好?地方需注意三点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家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了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连续打出“组合拳”,推进地方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旅游、环境医疗卫生、扶贫救助保障、劳动力转移等领域的项目建设。


一时之间,地方政府欢欣鼓舞,纷纷召开工作会,专题研究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有的提出把“争资金、争项目、争政策”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开展“三争”工作;有的加班加点,短短几天之内包装出了上千亿的项目。


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简称“中央投资”,是指由国家发改委负责管理和安排的中央财政性投资资金。资金的安排方式包括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


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资金都是中央财政出钱,无偿给地方政府用的,不用还!所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地方政府这么争先恐后了。但是,不用还并不意味着不用管。


《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中央预算内直接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中央预算内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实施综合监管暂行办法》等文件都严格规定了中央投资项目的申报条件和资金使用要求;去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政府投资条例》也对中央投资等政府投资行为进行了相关规定;今年4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规范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安排方式及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规〔2020〕518号,下称“518号《通知》”),重申了对中央投资的管理规定,并对一些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处理方式给出了明确的指导。这也间接反映出当前中央投资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中央投资虽好,但也不能违规无序无度使用。作为地方政府,要想争取到和利用好中央投资,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提前做好项目储备,避免临时抱佛脚



中央投资是一个常态化的财政调节工具,类似于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发展的一种支持手段。原则上只要符合条件的项目都可以申报,而且准备得越充分越容易得到支持。基于此,根据相关规定,各地都应该通过建立项目库等方式,加强对使用政府投资资金项目的储备。


目前,各地也已经开展了项目储备工作,但在规范性、科学性和专业性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如有的项目信息,只是一张表格或是一个名字,据此根本无法判断项目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的项目按照规定进行了前期的可研和立项工作,但文件粗制滥造,仅仅是为了走流程,根本不具备落地性;还有的项目只是站在局部或是部门角度考虑,没有进行系统整合,相互间抢资源、利益冲突的事情屡见不鲜。


如果日常的项目储备工作不做好,那么到了集中报项目时,就可能出现临时抱佛脚、突击补充项目材料甚至编造假材料的情况发生,轻则影响项目申报,重则因违规操作被追责。


科学安排项目实施进度,防止无序投资


根据规定,申请投资补助或贴息资金的项目,应当列入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国家发改委还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储备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的通知》,一方面说明国家对于计划安排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项目投资本身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


投资项目的实施需要满足很多前置条件,如符不符合规划、有没有土地指标、能不能拆迁、有没有配套资金等,并不只是申请到中央投资就可以实施了。另外,即使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是不是应该列入当前的投资计划,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外围因素,比如是不是当前最紧迫的项目、与其他项目是否存在冲突、是否有足够的带动效应和外溢性、地区综合财力能否支撑等。只有对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进行了统筹考虑和总体把控之后,才能制定三年滚动投资计划,防止无序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