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984年首次探索以BOT模式引入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合建深圳沙角B电厂,拉开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的序幕。本世纪初,国家部委发布了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允许更多不同行业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的指导性政策,使得众多的项目得以落地。其中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合肥王小郢污水项目、兰州自来水股权转让项目、北京地铁四号线项目等。
十八大后,中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发展开始提速,2013年底,财政部会议正式提出大力推行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自2014年开始,以PPP模式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发展逐步进入了高潮阶段。
PPP有例的数据显示,2014~2018年,全国累计落地PPP项目9000余个,投资规模超过12万亿元,参与的各类投资企业达到3000多家。这些项目的平均实施周期接近20年。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短短数年内,大量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完成了数额巨大的项目。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掏出真金白银进行投资的企业,它们真的专业吗?在长达20年的合作期内真的有能力管理项目,实现预期效益吗?问题的答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事实上仅仅数年,已经有项目暴露出问题,甚至出现难以继续执行的状况。
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例如审批缓慢、工程质量不过关、计划拖延、融资不到位以及各种违约情形等。而出现各类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项目的收益,增加项目的投资风险,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以PPP为代表的周期较长的投资项目,投资企业应当重视全周期内的项目管理,而最佳的手段就是项目投后评估。
简单来讲,项目投后评估是对项目实施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及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和总结。通过对投资活动定期的检查总结,确定投资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实施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估找出项目出现问题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项目后续执行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被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控制投资风险的目的。
项目投后评估应该引起所有投资企业的重视,无论是每年投资数百亿元的大中型央企、国企,还是只投1~2个项目试水的小企业,都无法做到完全规避风险,实现最理想的管理状态。项目投后评估的要义在于评估的时间和内容。在时间方面,我们建议至少以年为单位,在每一年的固定时点进行评估。在内容方面,我们建议评估的核心是项目前期决策条件与项目执行投资效果之间的对比分析,其中项目前期决策条件来自于投资企业提供的投资决议、投资可研报告、投资合同等前期文件;项目执行投资效果来自于投资公司提供的经营信息与财务数据。项目投后评估需要全面掌握每个投资项目的前期决策条件与现实执行情况。
项目投后评估应充分考虑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特性,并根据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体现不同的评价重点,以充分体现和真实反映PPP项目的管理、产出、效果和可持续性等情况,切实满足PPP项目投后评估的工作需要。我们认为项目投后评估可以总结为评估两个阶段和四大方面。
投后评估两个阶段分别是建设期和运营期:
建设期主要是对项目公司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的监督、管理及建设投融资情况进行评价,重点关注项目管理、投资情况、工程进度、施工成本等关键性指标;
运营期主要是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价,重点考虑运营管理、资金使用、收入实现等因素,评估项目运营期经营目标是否按照项目合同约定实现。
四大方面分别是项目投融资、项目实施管理、项目风险控制、经济效益实现:
项目投融资主要关注的是项目投资进度、投资规模控制、融资方案落实、资金回收等情况;
项目实施管理主要关注的是项目决策、执行、监督等各项管理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评价合同框架下的履约情况与权利义务的落实情况;
项目风险控制主要关注的是每个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潜在风险,并根据风险性质与严重程度,识别并定义重大风险、一般风险、轻度风险等级别,提出应对措施与实施建议;
经济效益实现主要关注的是项目实际取得的经济效益与预期经济效益的差别,并从成本控制、收入实现等环节分析原因。
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事务,是涉及政企双方合作长达20年的一个事项。作为投资者,切不可抱有“工程落地,万事大吉”的心态,要时刻关注和警惕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做好项目管理,将项目投后评估作为项目管理的有效手段,为基础设施市场化投资的稳步发展与良好投资环境的营造保驾护航。
(陈非迟,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湖北、河南PPP专家库专家)
版权所有: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