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邓公“南方谈话”推动了举国上下新一轮的解放思想,为“八九政治风波”以来存在争论的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定下了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基调。当年秋天召开的中共十四大,首次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十四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将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对于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来进行改革,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作为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行动纲领,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第三阶段的序幕。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此为标志和导引,围绕金融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投资体制、社会保障、农村经济体制、综合市场体系、政府职能等多方面的系统性改革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逐步建立。与此同期,中国的城镇化也驶入高速轨道,此后十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以上。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原则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因此所涉及的改革关键词很多,从其后若干年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城镇化的影响程度来看,分税制、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无疑至关重要;同时,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的延续与深化,也彰显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一:金融体制改革
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部署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节选):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从主要依靠信贷规模管理,转变为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维护金融秩序,不再对非金融机构办理业务。银行业与证券业实行分业管理。组建货币政策委员会,及时调整货币和信贷政策。
建立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组建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信贷银行,改组中国农业银行,承担严格界定的政策性业务。发展商业性银行。现有的专业银行要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并根据需要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商业银行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规范与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
发展和完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建立发债机构和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规范股票的发行和上市,并逐步扩大规模。
改革的关键内容与历程
金融体制改革在我们总结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键词中业已出现。总体来看,自改革开放伊始至党的十四大前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取得了若干领域的一系列进展,初步建立了现代央行体制、专业银行体系,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陆续出现,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和同业拆借等货币市场初步形成,专业外汇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为此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是有顶层设计的:一是中央银行应该是宏观集中调控权,消除中央银行的利润动机;二是在金融业务和监管方面提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理念,后来的立法和机构设置均据此进行 。
按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当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是“必须建立一个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体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保持币值的稳定;必须建立一个中央银行监管下的以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必须建立一个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 。
围绕十四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战略要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
金融体制改革大事记 领域/方向
1992年8月,深圳“8.10股市风波”。 资本市场
1992年,“圈地运动”、“开发区热”达到高潮,固定资产投
资增长超过44%,经济过热情况初显。 金融宏观调控
1993年,国务院证监委、中国证监会建立股票发行审批制度。 资本市场
1993~1994年,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攀升至14.7%和24.1%,
中央以整顿金融秩序为突破口,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货币供应 金融宏观调控
和贷款发放的调控。
1993年6月,农业银行河北衡水支行备用信用证特大金融诈骗
案案发,促使中央下大力气整顿金融业管理乱局。次年5月, 整顿金融秩序
国务院召开“三防一保”电话会议,对金融体系部署防止金融
欺诈的要求。
1993年7月,朱镕基亲自兼任央行行长,主持推行强有力货币
金融政策,调高存贷款利率,重开保值储蓄业务,抑制通货膨 金融宏观调控
胀。
1993年7月,央行与国内各家银行“约法三章”,停止违章拆
解、储蓄大战,要求银行机构与自己兴办的经济实体脱钩。 整顿金融秩序
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
发【1993】91号),该文件丰富了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经金 总体战略
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对我国此后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大
致持续到上世纪末。
1994年1月,外汇体制改革启动,央行宣布建立以市场汇率为
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
售汇制度,规范外汇买卖;建立统一规范的外汇交易市场(4 外汇管理体制
月在上海成立银行间外汇市场)。国务院后于1996年1月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实现了外汇管理制度的法
制化。
1994年4月,北京市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总裁沈太福因非法
集资及贪污、行贿罪,被执行死刑,成为中央重拳出击打击非 整顿金融秩序
法集资的重要标志。
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等三大政策性银行相继挂牌营业。政策性银行成为在此后近20 政策性银行
年利用金融手段助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最重要主体。
1994年8月,央行出台《金融机构管理规定》,为促进发展多 非银行
元金融机构创造政策条件。 金融机构
1995年2月,我国第一家城市合作银行——深圳城市合作银行
成立。 城市合作银行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以法
律形式保障了央行履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职能的权威性,中 商业银行
央银行制度得以巩固。
1995年3月,央行通报10家金融机构违反“约法三章”的处理情
况。 整顿金融秩序
199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要求商业
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未来国有专业银 商业银行
行的商业化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风险约束机制。
199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资本市场
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 非银行金融机构
1996年1月,央行开始公布M_0、M_1、M_2三个货币供应量
指标,并以之取代信贷总量和现金发行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
介目标;同时,央行为实现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的
目标,不断丰富和完善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公开市场业 央行制度
务等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分别于1994年11月开办再贴现业务, 货币政策
1996年5月开办买卖国债公开市场业务,1998年3月改革存款
准备金制度,1998年5月恢复公开市场业务债务按交易,将国
债、央行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纳入交易工具之列)。
1996年1月,经过几年来对银行机构同业拆借的整顿与规范,
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建立并开始运行。 货币市场
1996年1月,旨在服务民营经济、我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
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成立。 商业银行
1996年6月,央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开启利率市
场化进程;次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债券市场债
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放开;1998年9月,银行间市场政策性 利率市场化
金融债、国债发行利率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持续。
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当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基本完成与农业银行的“脱钩”,但 农村金融体制
直至2003年以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不快。
1996年12月,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实现可兑换。 外汇管理体制
1996年12月,上交所、深交所实行涨停板制度,次年3月,两
交所实行公开信息制度;1998年4月,两交所宣布实施“ST” 资本市场
标示制度。股票市场在发展中逐步走向规范化。
1997年1月,光大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成为首家吸引外资金
融机构参股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
1997年3月,“琼民源”股票停牌,这只1996年中国股市最大
黑马(股价全年涨幅1059%),被指控财务造假。 整顿金融秩序
1997年6月,央行发布《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当年末,
我国已有70余家城市合作银行开业;1998年,境内全部城市
合作银行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这一群体成为服务地方/区域 城市合作银行
经济社会发展,履行地方党委政府战略意图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1997年7月,央行成立货币政策委员会,使央行制定和实施货
币政策的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 货币政策
1997年1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次月,中共中央、国
务院下发《关于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总体战略
的通知》。
1998年1月,央行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改为按年
(季)下达指导性计划,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
理、间接调控”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4月,央行颁布《贷款风 货币政策
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
管理和风险管理框架初步建立。
1998年6月,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成立。 金融宏观调控
1998年8月,国务院转发央行《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
构改革方案》,强调商业银行的独立经营权,从分支机构上收 商业银行
大额贷款审批权,地方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紧密关联逐步被
切断。
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连同1992年成
立的证监会、2003年成立的银监会,使金融监管职能逐步从 分业监管
央行剥离,有利于央行更加专注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职能。
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颁布,中国证券市
场迈向更高程度的规范发展阶段。 资本市场
改革成就及评价
比照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相关内容,我们不难发现,1994~1998年期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巩固央行制度、强化金融宏观调控、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完善外汇管理制度、建设资本市场、培育多元金融机构等方面,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在制度、法制、组织、政策等层面,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规律的金融体系。按照1997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通知》的提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金融体系“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加强金融监管,改进金融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治理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当说明的是,金融体制改革作为十四届三中全会关键词之一,在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的挑战,因此呈现出持续深化的特征。约在1998年前后,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退,针对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较大,乱设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乱搞集资活动以及资本市场的不规范或违法行为频发等现实问题,金融体制改革开始了新的征程:
处理不良金融资产,以此为基础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
完善金融分业监管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宏观调控能力;
强化资本市场改革力度,推动其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对城镇化的影响
总体来看,90年代前中期的金融体制改革,主要还是围绕“搭框架”、“设机构”、“定规矩”展开,并且在调控通胀、限制重复建设、打击资本市场乱象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搭建一个规范的金融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改革与发展,提升了工商业、内外贸等实体经济的活力与效率,促进要素聚集,从而间接地促进了这一时期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另一方面,金融资源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呈现出间接特征,其主要是透过大盘地产投融资行为,或以某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或地方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隐性渠道而实现。
当然,商业银行机构改革及大盘时代的终结,使上述间接渠道被切断。待到本世纪初城市土地资源价值被充分挖掘,金融资源才得以更加直接地被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城镇化”的“狂欢时代”方才到来。
注:
吴晓灵,顶层设计和金融体制改革,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8月27日。
《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第314页。
版权所有: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