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层面理解市场的力量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讲道:制胜之道有五,其中之一便是“上下同欲者胜”。相信个体的创造力,是1992年以后十年人们认知上的主旋律。改革开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基本上解决人们的吃饭和穿衣问题,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一直追求的目标。三十年没有解决的问题,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政府没花一分钱,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不能说不是奇迹,不能说对人们的思想没有震撼。回顾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承包制或者说匹配责任和收益是关键。因此,这阶段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大行其道,人们相信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人们开始相信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人们再也不相信“大河有水小河满”的老套说法。

到1992年左右,邓公发表著名的南巡讲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九二年的春天,几乎很多政府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都是在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感召下,纷纷离开自己原有的生存轨迹,纵身跃入市场经济的大海洋里,那时有个时髦的词叫“下海”。代表人物万通的冯仑,TCL的陈东升等。人们似乎看到了,未来的社会,一切以生产力为中心,或者说,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是英雄还是好汉,咱们市场上见。 在那时,三个有利于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城里人的人均住房面积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一直维持在不足10平方米的水平。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靠政府似乎永远也解决不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多年的教训和最近十几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形成的强烈对比。人们自然把希望寄托到市场身上。前十几年的改革经验似乎说明一个道理,对于政府没有办法的事情,市场似乎都是有办法的。因此市场化的思路是那个时代解决房子问题的主旋律。

城里人的房子问题,如果不发生人口的迁移和流动,还是可以慢慢解决的。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人人有房子住的国家,因为计划经济时代差不多都建好了,只是建造的质量差点,人均居住标准低点,差不多还能做到居者有其屋。但是最近十几年的发展,很多人都因各种理由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这就给城市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每个家庭要有房子住,这是最基本的需要,若要持续的住下去,还要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当这个城市成为他期望的长久归宿时,他还需要得到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等一切的服务设施。一个人或家庭好解决,但是当这个数字变成上千万人时,所需要的就远远不是靠城市现有存量所能够解决的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农村人希望进城,过上更好的日子,城里人也想住更大的房子,走更宽的马路,下更好的馆子,去更先进的医院。于是乎,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经过改革开放初期十几年思想解放和积累,资本市场开始活跃起来,城市化的过程也借助大规模投资走上了快车道。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吸收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理念,引进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制造业来说还算先进的设备,中国的产业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口号的引领下,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被压抑多年的私欲终于得到了释放,并且到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地步。人们迷信市场,相信每个人的力量,相信只有分包或者只有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与自己的直接收益挂钩的时候,人们才会有积极性。于是乎,医院要承包,学校要承包,工厂要承包,体育场馆要承包,食堂要承包,老干部活动中心也要承包。承包或者说明确产权或收益权似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这个时候,国有企事业的改制也被提到重要的议程上来,这时期的主旋律就是简政放权,让市场发挥左右,包括教育,医疗卫生都在走市场化的路线。

这个时候,随着四个特区的发展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经验,国家看到了开发区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地方政府,更热衷于此。因此,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纷纷设立,各种名目的开发区应运而生。开发区的设立起初主要是解决产业投资的落地问题,解决旧的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审批和管理的效率问题,探索政府管理体制与国外管理体制接轨问题。但是很多开发区“开而不发”,开发区设立了,到哪里找那么多外资去,到哪里去吸引那么多产业投资人?产业投资虽不好找,可是房地产投资可多得是,这时全国注册的房地产企业有几万家,租个办公室,租台奔驰就可以开张了。因此很多房地产投资人以投资产业名义找到了开发区,提出要建设开发区,需要解决配套问题,需要有酒店,有写字楼,有商场,有居住。投资人的基本说辞就是“先建好这些配套设施,大企业才好进入,这是栽下的梧桐树,因此需要低地价或零地价”。这样,很多开发区不再是开发区了,逐渐变成了一个城市的新区。那时城市政府也设计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园区,比如物流园区,高教园区,生物制药园区等。确实有些园区做得比较好,但是大部分园区中房地产功能占了很大的比例,而真正的产业投资却少得可怜。因此,这期间国家分别在1994年和2002年初二次提出次对开发区的治理整顿。

不论怎样说,在1992年到2002年左右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迷信市场,迷信市场可以带来好日子,迷信市场可以有助于房子问题的解决,医疗卫生事业的改进都等也寄托希望与市场化的力量。这就是在认知层面对第一个市场主导十年的成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