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创新案例解读——北京丰台区马家堡路68号院2号楼“原拆原建”城市更新项目

案例介绍


基本情况:

丰台区马家堡路68号院2号楼是丰台区首个老楼拆除重建试点项目,楼龄46年,1977年建成,建筑面积1921平米,共有居民90户。

参与主体:

丰台区房管局、区住建委、区规自分局、西罗园街道、北京丰台城市更新集团公司、90户居民业主。

运作模式:

采用“原拆原建”模式,把老旧楼房进行拆除,在原址再建新楼。

改造方案:

拆除重建后将从原来的4层扩建至地上6层,增加电梯、无障碍通道等,适当增加室内使用面积,将厨房、卫生间布置在室内,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扩建地下空间,地下一层将用于商服空间,解决居民日常购物等公共服务需求。

资金来源:

政府、产权单位、居民三方共同出资,其中市区两级政府补贴合计约1111万元,产权单位承担扩建地下空间的费用,居民承担增加室内面积的费用。


案例解读


1.这是一次具有创新性的成功实践,为大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开辟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

过去二十多年高速的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城市边界的大幅扩张,一方面,在很多大城市的核心区,存在有大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六七十年代的住宅建筑,距今楼龄都超过了30年以上,像马家堡路68号院2号楼这样的改造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迫切。另一方面,过去20年的城镇化发展中新建了大量的住宅楼宇,尤其是高层住宅,或品质较低的住宅,在未来30年会逐步老化,成为需要改造的老旧建筑。
因此可以预见,目前现存的很多城市居住区,在未来30年的长周期内,都将逐步面临改造,而推动改造的核心内驱力不再是政府意志,而更多的来自于原有居民对提升居住环境的自身需求。

2.创新“政府主导,居民决策,多方参与,共筹资金”的运作机制,避免再走传统拆迁补偿的老路。

过去二十年拆旧建新的城市发展,基本都采用的是征收补偿安置的方式,这一方式造就了“拆迁户”这一特殊群体,通过拆迁获利甚至暴富的想法“深入人心”。站在当下反思这一做法,需要认识到这种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大多数城市更新改造。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的拆迁补偿方式造成了城市发展红利的分配不合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已经普遍缺乏长期财力,难以持续支持核心城区的老旧改造支出。
正是外部条件的变化,促使老旧小区拆建改造需要探索更多样化的运作机制,本着“谁发起,谁受益,谁投入”的大逻辑,建立更加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3.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将进入以存量提质为主的新阶段

截至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超大特大城市的城镇化率实际上普遍超过了80%,大城市率先进入了存量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内涵就是提质更新。我国“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通过城市更新完善城市结构、补齐配套短板、提升城市品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

因此可以预见,我国城市发展的特征将从规模扩张注重增量,转向优化存量提质更新,像马家堡路68号院2号楼这样的改造项目未来将会越来越多,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一种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