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力量

前几天,有一件事情牵动全体同胞的心——孟晚舟回家了。虽然全程直播,全网瞩目,但也许全世界的外国人都未必能理解中国人此时此刻的情感——家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不啻于第二生命。


家是战斗力的源泉



家之于中国人,有着神圣的意义。也许中国人不太能说得清家的定义,但当家受到侵犯时,每一个人中国人都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地捍卫它,让侵犯它的人无比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国家营救的孟晚舟,别国可能认为因为她是高科技公司的高管,而在中国人眼里,她哪怕只是自己的一个家庭成员,就值得为之全力以赴。

国庆档电影《长津湖》中有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志愿军新战士伍万里赌气要跳下火车,拉开车门的一瞬间,他和他的战友被壮丽的万里长城震撼了。这是一幅极富诗意的画面,它在一瞬间便深刻诠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开赴抗美援朝战场。国歌里唱道: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一座血肉筑起的新长城。因为有了他们,帝国主义列强扼杀新中国的屠刀被格挡于三八线之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对于家的含义,还有比百万人慷慨赴死的壮举更生动、更震撼的诠释吗?


image.png


中国人在和平时期的性格是勤劳、善良和温和的,但一旦受到侵犯,又立刻显出其武德充沛、英勇善战的一面。温和与勇武、奉献与牺牲,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家。


西方人的性格是向外的,因为他们的文化从根源上就是外源性的——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造出来的,并且是上帝的罪人。一个人之所以要努力行善,都是要赎自己的原罪。

而中国人则相信自己和祖先是一家人。每一个人要努力、要做善事,不是因为自己要赎罪,而是因为人性本善。华夏民族自古一家,为家人当然要做善事。

在这样的文化中,中国人既善良,又善战。中国人的理想,不强求出将入相,更多是出则为兵,归则为农。狂妄的日本军队和骄傲的麦克阿瑟都曾看不起中国军队,称他们只不过是一帮农民。最终,他们这些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都败在“中国农民”手里。

中国人善战而不好战。孙子说:“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在没有人逼迫的时候,农民无比安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受到侵犯的时候,便会奋起保卫自己的家。西汉名将张汤说:“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毛泽东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国人善战的一面,从来都是因被侵犯而显露。若以进攻力而论,也许中华民族算不上最善战的民族,而若以防御力评价,中华民族则当之无愧是最为英勇善战的民族。


家是凝聚力的核心



以前国营企业时代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以厂为家。虽然那时的国营企业有很多问题,但这一点无疑是很有中国特色,很符合中国文化精神的。


后来学习西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我们的企业开始变得少了许多人情味儿。三资企业是西方式管理的标杆,近年来对中国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一是因为三资企业是以西方文化为灵魂的企业,对中国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二是因为三资企业作为市场换技术的制度安排,实践表明效果很有限,尤其是从来没有给我们带来核心技术,国家也逐渐对它失去了兴趣。

孟晚舟被加拿大扣留,这一事实充分表明了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已经对美国的高科技霸权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虽然这是一场政治迫害,却也是中国企业的荣光。很能说明问题的是,率先威胁到美国高科技霸权的,为什么是一家不上市、不合资的民营企业?

近年国内企业招工难、民工荒越来越普遍,哪怕如人力资源大省河南也是如此。应聘的工人问得最多的问题有:有没有夜班?下班早不早?下班耽误不耽误接孩子、给老人做饭?可以发现,他们的“挑剔”大多是围绕家庭。


image.png


为什么这么挑剔?一方面人口红利期已过,劳动力相对短缺,劳动者家庭负担较重,工作必然要兼顾家庭甚至以家庭为主、以工作为辅。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初步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向高端产业升级。有格局的企业家开始认识到,产业升级和文化自信必须结合起来。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回来了,中国企业的凝聚力才算找到根了。


家是竞争力的基础



关于现代中国在世界上重新崛起的原因有很多解读,西方经济学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政治学认为得益于一个高效的政府,一些文化学者则更喜欢从中国人勤劳智慧的特质等方面论证。我则对用家文化改革中国企业体制、再造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更有兴趣。


和大多数新兴工业国完全不同,中国经济是从文化和社会改革起步,经济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建国前三十前日子过得苦,那实际上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一代人吃了五代人的苦,一代人干了五代人的活。其中最大的阵痛莫过于文化观念和社会底层结构的脱胎换骨。

建国初,为了结束一盘散沙的局面,我国对传统的家庭进行了改革:大家庭拆解为小家庭;解放女性,让她们接受教育,进入社会,参与政治;限制家长权力,释放了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

从“二五”计划末开始,毛泽东主席就开始认识到苏联模式并不十分适合中国国情这一问题,开始探索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以家庭和村庄为主体的小生产传统被重新重视起来,开始称为社队经济,后来称为乡镇经济、民营经济,至今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微观组织。家文化在中国经济中起的作用可能远远被低估了。

但随后,在大资本引领的价值观下,家族企业变成了资本市场的反面教材,做大做强成为企业的普遍追求。成为被大资本收割的“韭菜”,几乎成了小微企业的必然宿命,甚至成为部分创业者主动追求的目标。这显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邪路。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中国重新崛起的原因,迷失自己的文化基因,中国企业的发展不但后续无力,还可能跌入比“中等收入陷阱”更危险的深渊。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这句话最近经常说,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他领域按下不谈,单说经济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企业体制的重构。

我国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仿效西方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中国企业比当初经济学家们预想的学得要快得多,现在中国企业对西方原创的现代企业制度已经相当地驾轻就熟。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所不能容忍,美国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封锁打压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形势已经不允许中国企业跟在西方企业后面打下手。没有原创和超越,可能连立锥之地也将不保,必将跌入万劫不复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这就是中国面临的世界百年变局。中国企业发展到了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自身、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赛道、超越竞争对手的冲刺阶段。


image.png


那么,如何开辟这样一条新赛道呢?


首先,中国企业要以中国文化为魂,而不再是热衷于用中国文化装点门面。

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西方企业制度,他们也讲企业文化,但他们讲的企业文化是从属性的,服从于企业战略目标,最大的作用是通过品牌营销输出价值观,收割智商税,最终还是服从于盈利这个根本目标。

至于企业文化,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比如做做拓展、发发福利、带薪度假、公费请保姆等等,可以让员工更舒适,缓和管理矛盾。但这些对企业的目标、宗旨、使命等根本性的东西基本上是不起作用的。

中国大灾大难的时候,外资企业大都很少捐款,原因就在于此。西方企业的本质就是唯利是图,除了赚钱几乎没有别的存在意义。

而我理解的企业文化,一定要是决定企业基因的东西,换句话说,文化要赋予企业存在的意义。刘强东说:“我们京东十几万员工,全都是正式员工,全都有五险一金。有人向我建议,一部分员工可以交给劳务派遣公司,这样一年就能省下很多人力成本。但是我没有接受。当一家企业的盈利是建立在克扣员工正当权益的基础上,而不是为社会增加就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基础上,那么这家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什么是文化?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禽兽的东西。什么是企业?就是企业之所以为企业、能成就人、培养人、尊重人,让人有安身立命之所的组织。如果一家企业没有这样的真正的企业文化,那它和狼群又有什么区别?

其次,中国企业要有自己特有的体制,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什么是体制?如果说企业文化是灵魂,体制就是身体,就是承载灵魂的实体。具体地说,体制就是用组织形式实现和体现企业的使命。

中国企业本来有自己的独特体制。家族企业就是中国传统企业体制的一种延续。说家族企业是落后的,这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观点,是以资为本的大资本价值观。现在这个观点已经越来越站不住脚了。

家族企业的本质是家文化支撑下的企业体制。家族企业有很多优势,比如核心成员之间信任程度极深、天然利益绑定、结构稳定而富有责任感、决策迅速且执行力强等等。当然也有很多劣势,比如核心成员流动性很低、吸收新鲜血液较慢、权力结构变革不易等。

中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但他们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现在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普遍进入了第二代、第三代掌权的阶段,其中相当一部分实现了平稳过渡,表明家族企业仍然有其顽强的生命力。

第三,要形成有利于中国文化基因的宏观环境。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企业体制,每一种都有它的优缺点。优缺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向,一阴一阳,相反相成。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逐利是阳,一味逐利的西方企业体制已经日薄西山;社会和家庭责任是阴,企业背上过重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包袱也会被拖垮。阴阳是相互转化的,阴极转阳,阳极转阴,这是天道。

从本质上说,中国家族企业的根本缺陷在于阳的一面彰显不足,倒是阴的一面被无限放大。以前我们完全抛弃中国传统家族企业体制,以西方企业制度为框架进行企业建设,这应该理解为一场阶段性改革,即以校枉过正的手段,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不应该理解为总的方向,从此就沿着西方企业制度的方向走下去。中国企业要走得远,要超越西方,最终还要回到我们自己的方向上来。

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体制,一定要以我为主,找到中国企业自身的文化基因,再去建设各种适合它的宏观制度环境,制定宏观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培养有中国文化的企业队伍。有了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我们就有可能由被动的规则接受者,变成规则的制定者,依托大量有竞争力、有温度的中国企业体制,以中国创造的产品和文化照亮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