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国沙龙第16期:新型城镇化城市融资

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正式推出,在规划里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包括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优化城镇化的格局等一系列的目标。投资人或者市场层面更关注的是城镇化规划能够带来哪些投资机会,根据相关专家推测,未来十年当中,整个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会带来数十万亿的投资机会,这些钱从哪儿来?这是急需破解的难题。规划当中对于资金保障机制的一些说法,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有市场如何配合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提出一个观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说法引起市场各界的热烈讨论,也显示本届政府的执政理念,即更多关注市场因素,让市场更多参与城镇化发展中来。新型城镇化肯定离不开市场的力量,但是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政府与市场之间协作与分工。其实这种做法跟现在的财政部力推的PPP模式不谋而合。

在当前形势下探讨今天的主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未来我们可能会面临一系列问题,新型城镇化带来的融资模式会跟传统的融资模式有什么区别,国内有哪些典型的案例可以借鉴,政府如何介入,市场怎么做。本期沙龙特邀嘉宾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公司的总经理、荣邦瑞明城市学院的副院长陈民先生、某集团内控管理部总经理黄德旺先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武永春老师对本期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解读。


 “城市融资”

陈民: 城市融资较企业融资和项目融资是更为复杂全面的系统。

从系统角度可以从用三层建立一个概念框架,第一层实际上是金融机构,就是城市过程中资源的来源渠道一方。第二层包含两方,一个是融资平台,一个叫项目,这个是管道。第三层,地方政府。

站在城市融资层面上,投贷债租证实质上是产品,构不成模式。


武永春:新型城镇化的城市是融资,存在的问题的就是机会。伴随矛盾而生的就是投资机会。

在城市融资的过程中,最先要搞清楚的就是利益问题。


黄德旺:新型城镇化是十年到二十年非常好的趋势,投资人也好,政府也好都希望搭上快船。

新型城镇化城市融资不分大小,都有两大重点,第一是市场问题,谁来买单的问题,否则市场再好,否认还款来源肯定不行。所以在城镇化过程中始终要关注两个市场,一个是二级土地市场,另外是普遍的住宅市场或者是商业地产的市场。

第二,信用问题。任何投资人单靠自己实力是不够的,即使是大牌国企也不行,像国开金融要借助国开银行的,征信问题会影响融资渠道和成本。



旧有城市融资特征:

陈民:融资平台还款支持是地方政府给的,融资项目的条件也是地方政府给的,因此融资平台和项目实质上是表层管道,而不是信用根源。

表层管道,本身从信用角度来讲没有信用,没有信用不是不守诚信,而是不具备基本的信用主体特征。

  过去城市融资本质上是地方政府的信用传导到金融机构和市场,平台和项目的信用条件变成形式要件而不是实质要件。

地方政府没有全面体现财务状况的手段,或者我们用企业来类比,企业有三张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地方政府只有现金流量表。地方政府的信用不是显性的信用,实际上是隐性的信用。


武永春:中国这么多投资机会地开花,实际上世界都看到中国的市场,但是很多的中国人看不到中国的市场。

旧的城市融资,不同的主体追求的目标不同,政府和投资人的目标不吻合,这是十分突出的矛盾。

黄德旺:传统的BT、BOT都有政府的行为跟投资人的行为是完全隔离的问题,政府融资基本上是非市场化的。

传统城市融资方式,民营企业贷款比较难,资金成本也比较高。


城市融资是如何被调控的:


陈民:这个阶段切断过去产生问题比较多的关节,把很多政策上不允许做的事情终止掉了,但是未来到底怎么做还没有给出大方向。

自2010年,对城市融资大概有三类调控方式。第一类,实际上我们过去采用的名单制,实际上切断平台和融资机构直接的联系。第二类,要求地方政府不许给融资平台做担保抵押,无论是隐性还是显性。财政资金不许做还款的来源。这是要切断地方政府和融资机构之间的还款关联。第三类,金融机构把融资基金解剖还原。

国家做的调控就是解决政府和平台之间的联系,平台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项目资金的使用和抵押品的实际调控。


未来的城市融资政府怎么做:


陈民:让地方政府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这是国家给出的第一个直接管道。

第二项工作是把地方政府信用是隐性信用、不透明的信用变透明,从工具和方法的角度解决地方政府信用问题,首先建立地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为按照信用主体进行管理创造条件。

三是地方政府要建立跨年度的平衡机制,要为城市融资做好投融资规划。

四是让市场化的企业和项目替代传统的融资平台,让政企之间的关系从指挥变成合作。

黄德旺:从政府层面改善城镇化建设理念。政府提供保障措施,为一级开发和城镇化建设提供非常好的空间,能够吸引更多投资人参与到建设。



未来的城市融资企业怎么做:



陈民:企业要学会把政策和新型城镇化方向转换成投资机会,政府制定的政策看起来跟市场没有直接关系,全是政府性的目标,但是实际过程中这些政策需要资金来推动实现,这就是投资人的机会。

政府主导的是城市发展的总体架构,投资人做的事情可以切出一个子系统,用子系统的运转推动总体架构的实现,就能实现双赢了。

城市是个庞大的系统,这个系统转型过程中看起来很复杂,怎么找到呢?就是用工程化的手段拆解开来找到项目,我们称之为城市经济工程。

 

 我们讲未来新型城镇化怎么投资,这些政策看起来是政府做的事情,投资人要进入城镇化领域投资,其实要深刻理解这些东西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从现有阶段到未来目标中间是怎么转变的,把这个过程整合成自己能做的一套投资逻辑,能够跟政府各种政策衔接上,这是未来怎么找投资机会最基本的技术方法。


   

PPP的风险

陈民:界限不清是根源;第二个风险,成本不可控;第三个风险,投资人真正有投入没产出。


吴永春:风险来源就是思想不一致造成的。每个投资者的想法不一样,政府也不会切身处地为投资者考虑


黄德旺:第一,资金风险。第二,开发节点风险。第三,成本风险。第四,市场风险。


投资人疑问:看不到国家在土地政策和金融政策,包括财税政策上对于我们这个层面中小民营企业具体的支持在哪里,.中小民营企业怎么样能获得国家提供中长期的项目建设的资金?


黄德旺:目前,旧有的融资惯性还在,企业诉求的资金是比较简单低成本中长期贷款。但是这种贷款本身就很少,城镇化领域里只有很少量的大央企和国企能拿到这样的钱,这是国家政策的特定环境。即使国家出了很多政策,金融机构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最后还是企业跟资本之间做妥协的问题。资本的问题本质是怎么样赚更多的钱,怎么让项目不管是人气还是流量,找到比较快的盈利点,能够好起来,这也是资本提供给您的前提条件。

吴永春:整个中国市场经济没有完善,民营企业也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但是这是个探讨的过程,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也许模糊的市场环境本来对你就是一种机会。


 

PPP模式



陈民:未来做PPP第一个挑战就是要理解政府和城市。城市是母系统,投资人做的是子系统,你想过的舒服一定要想办法让母系统舒服,不然谁也不舒服。

投资人有时感觉政府不诚信,不诚信是结果,不是原因,要理解政府的行为逻辑,找到根源。

制定和履行PPP合同要注重流程和合作机制怎么落地,而不单单是权力义务。

投资人要在城镇化领域做好PPP,需要找到自己特色的方向,不要一味围绕房地产传统的思路。


黄德旺:PPP核心改进的地方,第一,政府跟投资人共同成立一个公司运营。第二,政府能够给这个合资公司的提供保障,第一,提供征信措施。第二,提供未来租金也好,以及利益保障。


吴永春:PPP模式的良好发展,需要政企双方或几方的通力合作和换位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利益博弈。



以上由荣邦瑞明城市中国研究院根据沙龙活动现场音像记录整理,尚未与参会者逐一沟通确认,如各界专家及读者对内容有疑议,请联系我们:ccs@rbrm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