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嘉宾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秋霖就养老与城镇化投资机会主要分三大方面做主题演讲:
首先介绍了关于老龄化和城镇化的背景知识。对比邻国韩国、日本的人口结构和经济水平能够得出,中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过度老龄化的结果会对整个社会、经济包括政治形态产生很大影响。
在第一代人口红利消失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低增长周期,而老龄化的现实也必然对经济产生很大挑战。一方面解决老龄化的方式有很多,如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退休政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老龄化的几个实际特征:人口老龄化经历了一代老龄化和二代老龄化的变迁,即少子化和长寿化在中国同时发生,因此在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过程中,我们不能仅解决少子化问题,即多生孩子不能完全解决老龄化问题;中国同样面临养老需求的快速激增,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中国的长寿化在老龄化贡献比重已经进入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养老机会。
一位老年人的消费通常来源于五方面:劳动收入、养老金、公共医疗、其他的政府和家庭转移支付及储蓄等资产收入。总结中国老年人消费收入的变迁,我们发现劳动收入在下降、养老金在上升、公共医疗在上升、政府转移支付在上升、家庭转移支付在下降、储蓄在上升。其中,储蓄上升将会是中国未来养老的一大特征,即二代红利,用已经步入老年人的钱做投资,去支付相应的服务,这对养老是一个很大的支撑。所以养老模式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影响。
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与以往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主要指人的城镇化,就是说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应该要有相应的城市生活方式。中国这一轮的城镇化是双向运动的,不仅要有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还要有农村的市民化,让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去影响农村。这也是市场应该把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机会。另外,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还有政策,在国家财政进入低增长周期时,养老等公共设施很大程度要依靠市场的介入,政府将留给社会大量的发展空间。
其次,我要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养老问题离不开医疗事业的扶持?例如北京有很多家五星级养老院,但是年轻人仍未能从社会养老里真正跳脱出来,因为五星级养老院不对接养老服务,年轻人还是要在医院和工作间疲于奔命。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大区别就在于老年人的消费。经比较发现,老年人消费急速上升是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相互区别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老年人的消费是要上升的,这对市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机遇。中国老年医疗消费的潜力巨大,国人医疗消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上升。
中国的老龄医疗消费突出特点是总体消费水平不断上升,城乡差距巨大。一般来说,城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医疗消费随之上升,但是在农村就不一样。直到2002年中国农村人口医疗消费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究其原因在于那时候没有新农合,农村老人有病不看,他们认为医疗投入是投入没有希望的人。但是有了新农合后,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城乡差距还是比较明显,农村老年人消费相对平缓,发展空间也相对较大。
第三部分是关于养老产业如何对接医疗服务的问题。中国依然深陷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冲突的医疗困局。但其实这只是现象,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个人认为是突出的医疗需求和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有人分析,产生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供给不足所导致的供不应求。但我认为中国的医疗是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同时并存,这就是所说的结构矛盾,其突出体现在和养老相关的一些方面。需求方面,随着老龄化的增长,我们的长期照护、康复、护理、家庭保健都远远没有跟上需求发展;供给方面,我们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功能结构的错位服务,大量老年人住在医院以代替养老院,但是医院要运营就必须给病人用药,这就导致医疗费用急剧上升。
我构想的功能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是疾慢分治、医疗分级的。疾慢分治是指疾病和慢病是分开治疗;得了疾病首先到急诊进行急性期治疗、康复阶段,继而回到工作工作岗位,继续自己的经济价值;经过长期护理后已没有医疗需要之时,就面临养老的问题。因此我也提倡养护结合;慢性病在社区要管理,待医院做出评估、诊断和方案后,真正的干预治疗还要回到相应的社区,这就变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医疗体系。这个合理的医疗体系应该有什么样的服务和筹资?从出资角度讲,此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卫生、社区慢病管理等都应该是社会性支出,由政府或医保负责;但护理部分,在中国,目前来说是自费的,但是按照发达国家发展趋势来看一般会有长期照护保险的推出以支持;资金上的解决,显然也就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养老和医疗要合理的结合,这不仅仅解决了养老市场的问题,也解决了中国将来可能面临的医疗危机。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对医疗要承担的更多责任,而养老更多的属于社会和家庭,这也提供了政府和社会、个人相配合的机会。
最后对于养老产业进入医疗的切入点。我个人认为有几种方式:
一是自建医院。比如北京太阳城自建一个具备高级的健康社区和医疗研究院的老年医院,但是政策配套很高,投资周期和风险也比较长。
二是自建服务团队。这涉及到服务团队的资质问题。如果全部是医疗人员、医务人员,成本可能很高;如果用的不是医疗人员,那又不专业,风险比较大;而且纯服务团队的异质性较难体现,医疗上的差异很难拉开。
三是和医院合作。服务稳定性较强,但服务半径要求比较高。卫生部护理“十二五”规划里面有一条“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这在政策上得到了鼓励和支持。
四是与医疗团队和诊所签约的方式。受限制的医生可以在不同机构开诊,虽然政策上较少限制,但是实际执行的路还有很远。
点评嘉宾博志成集团副总经理、养老与健康地产事业部总经理胡晶女士就医疗、养老、教学、地产多产业链融合的角度谈了自己体会:目前老龄化涉及的社会问题我想用几个三字诀来总结。在社会层面,人口体量大、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分散化和空巢化,国家制度碎片化,不完善,难度大;在产业层面,地产界土地贵、资金短、经营难,没有好的模式可拷贝;在金融方面,投资大、风险高、回报慢;在运营方面无标杆、无模式、无团队;在养老人才方面,是缺口大、流动大,养老服务不匹配。这些都是多方面的问题。但市场需要专业化、配套化、市场化。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的需求是特色化、对口化和本土化。
面对这些实际产生的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中国式养老问题。我国不同于发达国家,目前是未富先老,政府是放水养鱼,地产界软硬件兼投,导致我们的养老路走了七年,仍没有一个模式和标杆。大家都走高端路线,建设投入都做了,却未成先驱反而做了先烈,经营的非常难。就目前国内所谓一些标杆养老企业,也只是适老化的建筑,加有养老的物业服务的提升,并没有形成养老服务体系。因此我倡导一个关于生命周期和国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理念。首先,我们试想一下人生的生命周期:40岁养生,50岁保健,60岁防病,70岁生活需要照料,80岁需要医疗来辅助,90岁需要医护……按此规律,我在40岁时候就应该有一个健康管理过程,养老也不是在养残疾老,而是应该使自己健康,很有尊严的老去。因此我们的养老应该按照生命周期的理念去梳理,然后便于金融的投资。
我们国家提出一个养老服务体系,叫9073,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我们所想的养老公寓是含有养老服务体系的养老服务机构,在这个机构当中要有日间照料中心,要有可以向小区输出的居家服务,同时还有短期的养老照护房间……实际上涵盖了居家、社区和机构三个概念。而事实是,我们国家多以房子的销售形式来决定养老,我卖房,但却不提供点养老设施,或者像太阳城、上海清河园那样售卡,同时有经营主体来进行服务。这些路都走得非常艰难,主要原因是土地招拍挂,没有划拨土地,使很多实质的养老服务落不了地。所以我们谈养老,一定要走中国模式,利用医疗保健的空白盈利,从而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点评嘉宾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建文律师在养老硬件方面阐释自己的见解:刚才两位讲的更多的是养老产业里的软件部分,即怎么服务内在客户群、内在结构以及它的消费能力等。其实我们不但面临软件服务稀缺,更为关键的是几乎没有硬件服务。现在绝大多数的别墅、普通住宅,几乎不带有养老性质,不适合老年人居住,这是我们硬件上的一个巨大缺口。
一个养老设施的建设,从选址、拆迁、建设,装修、入驻,一般需要三至五年。也就是说,你今天建的,可能未来要为56、57年的人所服务。这个年龄段人群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意识与前几代人完全不同,因而这也是未来养老产业的一个机会。同时,我也能从政策上感受到政府的众多变化,看到政府的几重担忧和顾虑。由此,我们就可以迎合以帮助政府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政府在政策和市场的支持,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
为什么单独要提老年地产?老年人只不过是全龄化构成的部分,可能是未来老年人在社区的构成人群比重比较大而已,所以我更倾向于开发商怎么介入。每个开发商和政府都应提出引导性规范,给进入社区的软件服务提供硬件的可能性,也就是硬件要做适老化,符合老年人的需求规范。
互动环节几位嘉宾的精彩观点概要:
中国城市沙龙发起人、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人李伟:现在大家探索的都是一个投资机会问题,市面上对养老产业的认知正是我们经历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面对先前的经验、教训,大家开始对养老问题包括医疗机构、养护机构、养生机构等方面的认知复杂化。至于说这个复杂程度够不够,我判断不了。在这样的复杂状态下,需要资本介入,首先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抽象出几种比较简单的模式,突出几种能够让消费者比较懂的简单价值理念进行投资,然后进行推广。关键是从认知上的改变,消费模式的简化,包括对产业细分要由复杂的产业链条和横向组织,转变成简单化的东西。
机会分几种。一种是微观上的机会,另外一种是宏观上的机会。一个产业的发育是从宏观上开始发育,然后微观上得到很多机会,我认为这来自于需求,来自于市场的发育,产业链中任何一个机构都可以作为发起。但从我们的研究来看,政府的导向包括2000年的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包括国家开发银行等配套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城镇化中市场主导的十年;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形成了市场意识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十年。所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来看,政府的观念或者政府真正想怎么推动这件事情本身,决定事情本身的机会。
因此在我看来是政府观念的转变,政府十几年以前在养老产业和研发上的投资,决定现在有这样一个产业机会。我探讨的概念是宏观层面的,在微观上任何一个个体想搞产业机会,实际上都是没有的,或者只能成为先烈。
张耀军:老年人的话语权很弱,确属弱势群体,因此在养老地产方面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结合投资人,资本是主力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应该转变观念,要把挣钱作为一个副产品,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刚才各位说到投资养老房地产,这么多年不见效是怎么回事?答案在于太功利、太短视、太急躁。我们不要特别强调养老地产,中国越是强调,就越有泡沫。刚才胡总提到生命历程,我特别的赞成,小区中居家养老还是占主流。我们要搞清楚3%-4%的人群到底有多大容量和承载力,面对的高端人群是什么,从这个入手转变观念,过滤出我们的定位是什么。
房山区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慕游:我有两方面想法,第一,宏观方面按照9064说的,目前的人群分类的配比关系,北京市90%的人是居家,6%的人是在社区范围服务,4%的人是机构养老。第二,从全市层面来讲,上半年全市召开北京市的民政工作会,把养老放到产业发展的范围内;市委市政府也召开农村工作会,提出从政府层面支持养老产业发展,这是一个大的方向。
按照《土地管理法》,现在土地取得有四种方式,集体土地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名义来进行占地。在国有土地上一般方式,第一是招拍挂的方式,现在大家看的比较多;第二是原来传统的类似行政系统的一般项目,比如民政局包括福利中心,一般采取划拨方式,中间有一块关于协议出让的问题,现在大家普遍关注的是协议出让。企业有资本且愿意解决自身企业系统内部的养老问题,搞协议出让,这可能也是一条出路。
江峰:2009年我们谈养老是集中还是分散好?09年的时候,已经出现集中养老,大搞养老住宅区,包括北京养老城和河北的世界最大养老城。在养老问题上,我们的倾向是过于功利,不管是开发商也好,地方政府也好,都是拿养老在说事。圈地是第一,挣老人的钱是第一,最后谁去买单就不去考虑。我们一些养老项目提出的观念、设计很好,但是最后实施起来就变味了,结果就没有人买单,导致对政府的埋怨,对社会的抱怨,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
现在已经有很多人跳出了这样的思维局限。老人集中养老有集中的好处,但是还存在一个现实问题,中国老人和其他国家的老人不一样。中国的老人更适合于家居,他不适合于集中。因为老人跟老人在一起,某种程度上看着好像是养老的一种好形式,但却提升了老人的死亡率。
我们提到的养老,大部分信息倾向于搞集中、搞大规模、搞高档化。面对着我们养老这么大的人群,我们只关注高端养老人群显然是不正确的做法。未来,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或投资人更应该注重的是快乐养老和老人服务问题。
燕达集团,传媒营销推广中心媒介关系部经理肖力军:通过跟老人接触,与相关的专家沟通,我们得出中国存在的养老问题,是中国的目标消费人群的观念在转变,必须要与时俱进。这些观念主要从两方面来说,一个是转变投资者的观念,要以人为本的态度进行长线投资。另一个是要引导消费者,从政府或媒体的角度,多方面转变目标人群即老人的观念,转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根据研究机构所做数据,整个格局应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为辅。现在社区也在建社区医院或者社区服务机构,另外是以养老机构为补充。
博志成集团副总经理、养老与健康地产事业部总经理胡晶:我们今天主要是讲中国式的城市化。前7年地产商做高端养老机构非常多,但是现在高端养老是叫好不叫座。在城市规划时,拿出70-80%的普通住宅配有20%-30%的适老化住宅,因为要配制数字医疗,因此医疗成本很高。配备20%-30%适老化住宅,是根据一、二线城市养老和地区老龄化程度。一个住宅当中有普通住宅,有适老化住宅,还有独栋的养老公寓,这种养老公寓是地产商和政府提供硬件,市场专业团队来进行运营,其中的健康管理也有很多投资机会可供盈利。你可以用你的健康管理来跟社区医院绑定,一、二、三级医院、各种护理院也可以绑定。可谓专业人做专业的事。
附互动环节关键词
第一轮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中,养老产业机会、养老产业或者养老机构的机会到底会从城镇化的什么环节中产生出来?
李伟:从复杂到简单。
张耀军:以人为本,转变观念,规划。
资亮:高端(刚需、护理)。
赵量:政策(法律、先烈)。
江峰:养老、快乐。
赵总:健康、管理。
肖力军:从观念到需求。
张劲松:生活方式、观念、消费。
叶一剑:空间、生活方式、全产业链。
胡晶:改造、规划,服务、产业链,投资、健康。
王建文:硬件投资、软件服务、产业配套。
陈秋霖:养老保障、养老社区转向老龄,最后转向成功化。
第二轮关键词:养老投资机会到底应该谁来发起?什么机构来发起来?
胡晶:专业人做专业的事,公共的政府做,市场的企业做。
王建文:在产业链中任何机构都可以发起,中国的开发商是全领域的,全社会做开发,原来是卖药的,今天开发的,那他原来的医药优势就没有了?我觉得任何一个机构都可以发起,是资金发起或者是资源发起。
陈秋霖:理想是规划起步,现实是能者多劳。
叶一剑:政府采购、企业。
张劲松:需求,服务对象发起。
肖力军:民政和卫生共同,其他是所有相关部门配合。
赵总:政府、养老公益起,投资人、专业人发起养老产业。
张耀军:公司发起。
李伟:政府发起。
以上由荣邦瑞明城市中国研究院根据沙龙活动现场音像记录整理,尚未与参会者逐一沟通确认,如各界专家及读者对内容有疑议,请联系我们:ccs@rbrmcn.com
版权所有: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